2013-07-09
當我還是年輕姑娘的時候,每年我都會認真盯著金曲獎提名,等著金曲獎頒獎,然後作為大事報題、寫稿。那時候,我的稿子裡總要寫這樣一句話“金曲獎被譽為是華語樂壇最公正的獎”———我想我已經足夠老了,老到開始回憶了。
今年的金曲獎6日晚在台北小巨蛋頒獎,周杰倫、蔡依林、五月天去了,林宥嘉、鄧紫棋牽手了,林憶蓮、蕭敬騰封后稱王了,可是已經沒有人再興奮了。微博、朋友圈,大家在刷的是快男,是陳奕迅香港演唱會,甚至張敬軒的音樂會,不管是圈內的專業人士,還是無聊的圍觀人士,大家對於金曲獎都提不起勁,甚至連吐槽的興趣都沒有。
確實,金曲獎已經Out了。多年不變的形式,加上小圈子文化,讓她猶如一個家境不太富裕的中年婦女,沒人想知道你曾經是街道一枝花,也沒人想知道你的父輩戰功多卓越,大家看到的只是你發福臃腫的身材,和你不太幸福的生活。
以前,金曲獎是華語歌壇最高的獎項,周杰倫還把拿不到獎的情緒寫進了歌詞。以前,金曲獎是最好的平台,陳奕迅因為金曲稱王徹底衝破了K歌之王的束縛,不再只是粵語歌曲裡的王,更是整個華語樂壇的領軍人。以前,盧廣仲因為金曲獎新人獎,一夜爆紅。但如今,你還記得去年的金曲歌王嗎?你聽過他的歌嗎?別說你,就連我和我的很多同行都沒聽過。還有蔡健雅,歌后歌后又歌后,她的歌確實好,可是和大衆卻始終有距離,當然,你可以說距離就是美,距離就是白骨精想要的調調。金曲獎越來越小範圍,小範圍到看到提名就可以猜到年度最佳專輯是林憶蓮的「蓋亞」,因為這就是一張給樂評人給金曲獎的專輯。林憶蓮突破了自己,音樂做得各種牛,唯獨就是和市場和大衆沒有關聯。
多年前,香港歌手最早提出頒獎禮就是一場遊戲,大家穿得漂漂亮亮、開開心心來參加派對,獎項、獎杯其實就跟手裡的啤酒杯沒什麼區別。是呀,既然大家的心態都已如此,金曲獎實在沒有必要裝作一本正經,打開胸懷,開放地玩,或許才有意外的驚喜,或許才會真正地促進樂壇。其實,樂壇需要的不是永遠懷念這前輩那前輩,而是需要新血,沒了造血功能,怎麼可能健康?人如此,樂壇同樣如此。
不要再抱怨收視率低,是的,就算周杰倫、蔡依林一起頒獎,就算林宥嘉、鄧紫棋牽手紅毯,就算方大同、蕭敬騰聯袂搞笑,都沒有用。
再見,金曲獎。再見,那些風華正茂的曾經。
3 comments:
林憶蓮突破了自己,音樂做得各種牛,唯獨就是和市場和大衆沒有關聯。
She really doesn't care as she never belongs to the shallow music society.....
作者說有些歌后和最佳專輯和大眾有距離,請問金曲獎是人氣獎嗎?HITO、KKBOX這些以銷量、人氣作評獎要素的頒獎禮還滿足不了作者嗎?作為“一張給樂評人給金曲獎的專輯”,『蓋亞』得獎的原因就是歌者敢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想表達的音樂, 難道這不是他後面所說的‘打開胸懷,開放地玩,或許才有意外的驚喜,或許才會真正地促進樂壇’?普通聽眾可能聽不懂,但樂評人能聽不出其更深的東西?
說到新人,今年最佳新人是葛仲珊,和一票眼熟的新人相比,她的音樂和她的人都令人耳目一新,這難道不是作者渴望的新血?
如果金曲獎有日如作者所願,和大眾沒有距離,那和HITO、KKBOX沒有區別,到時候他可不要抱怨出現太多同質化的頒獎禮。
看完這文章,想起以前有"本色"的樂評出現過一句很犀利的話:不過是從李宗盛洒狗血式的台灣情歌,轉入另一空間狹小的港式茶餐廳。
太多時候,人都是以自己成長生活的文化為本位,去批評來自另一個文化的東西哪裡不好。這位作者所做的,也只不過就只是如此而已,並未如她自以為地點出高低優劣。
我無意替任何獎說話,我個人連grammy獎都不尊重,但我想說的是:每個獎,每個活動,都反應了舉辦國,舉辦單位,投票者的品味和文化。其實中港台很多獎,是在同一個水平上的,其中的差異,比較像是旅行時會看到各國的不同風情,不如用此種心態去看,會比毫無意義地堅持誰好誰不好,活得更加真實,而不是像這個作者,基本上只不過發了一次孩子脾氣說:我因為老了and/or程度變好了,聽音樂就再也無法盡興,而我要全部怪罪到金曲獎頭上。
蓋亞這張專輯,在中港台之間的反應,本來就是在台灣的文化當中最得人心,自願認真看待它的人以台灣最多。我看過中港網友對蓋亞極多非常cynical的意見,反而到台灣,憶蓮上通告只需要去所謂嚴肅的音樂節目,主持人態度都是尊敬一途,其實是極為尊貴的待遇。我不是要說台灣在任何方面比較好(我一點都不如此認為),只是說客觀而言,專輯的mood和那個文化下什麼東西受落的mood比較契合了。
舉個例子對照,宣傳"呼吸"時去台灣電台節目,憶蓮已經什麼地位,居然還要叫那個主持人"xx哥",現在想起來真是恍如隔世。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