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7, 2013

當代生活報 : 大度與無奈

2013-07-07
從今年台灣金曲獎的提名來看,林憶蓮的《蓋亞》,無疑是其中一張特別突出、特別與眾不同的專輯。在總體的音樂格局和氣質上來講,似乎確實和入選的其他主流流行唱片,有著不一樣的境界。單純從音樂的製作水準來講,《蓋亞》當然是今年台灣金曲獎流行類評選中最為突出的一張專輯,有十足的把握。
不過,《大藝術家》的橫空出世,拿走了“年度最佳歌曲”,還是讓許多林憶蓮的歌迷驚出一身冷汗。當然,好在結果很不錯,林憶蓮終於拿到了“年度最佳國語女歌手”,而她的製作人常石磊也拿到了“最佳編曲人”和“最佳專輯製作人”兩項大獎,專輯本身也拿到了“最佳國語專輯”獎。將四個相當重要的大獎一起收入囊中,對於一向對台灣以外的製作者極度苛刻的台灣金曲獎來講,這既是一種大度,也是一種無奈。
因為林憶蓮和她的《蓋亞》專輯成為最後的贏家,因此今年的台灣金曲獎,至少在口碑上不會太差,也很容易堵住許多等著他們出笑話結果人的嘴。尤其是因為在提名環節中,搞出太多“遺珠”的過程來講,也算是一種自我及時的修正。而如果我們選略過林憶蓮和《蓋亞》專輯,再看今年台灣金曲獎其它獎項的分佈,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台灣金曲獎,終於局部回歸台灣了,它“終於”在很多競爭層面,不能再代表整個華語樂壇了。因為對於香港和內地的歌迷,甚至對於台灣的許多歌迷來講,“最佳新人”葛仲珊——陌生!“最佳演唱組合”歐開合唱團——陌生!如果不了解台灣非主流音樂的現狀,“最佳樂團”的“猴子飛行員”這個名字,也肯定相當陌生。在“最佳國語男歌手”這一個重頭獎中,蕭敬騰終於登頂成功,這也是星光幫所有成員中,第一位在台灣金曲獎封王稱后的成員,在一定程度上,也預示了台灣流行音樂進行到一個新的階段。
林憶蓮和常石磊在今年台灣金曲獎的大獲全勝,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目前台灣流行樂的尷尬現狀。一方面,台灣流行音樂在整個華語流行樂壇,依然佔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向香港和內地輸出了大量的音樂人和作品。但另一方面,台灣流行音樂的同質化和少數化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青峰、阿信的歌約不斷。鍾興民、黃韻玲這樣的夫妻檔,也不斷游走於各路藝人的專輯裡。創新,也成為了如今台灣流行音樂的一種困境。比如在今年台灣金曲獎的“最佳新人”提名名單裡,就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新人。最後獲獎的葛仲珊,雖然想做饒舌界的鄧麗君,但只能說台灣本來的饒舌圈就小的可憐,女饒舌歌手更是鳳毛麟角,這個理想真得很容易實現。而從音樂上來講,她固然可以打遍華語無敵手,但在真正嘻哈的世界,或是華語嘻哈的歷史上,葛仲珊離優秀也有很遠的距離。
而今年台灣金曲獎頒獎禮最爽的環節,反倒是一些致敬演出。前綜藝一哥吳宗憲,一人就搞起了台語經典致敬秀,其長度幾乎就是一場小型個唱的規模,那些經典的旋律,即使對於我們內地這些不熟悉台語的歌迷,聽起來依然親切萬分。而“五月天”、“董事長”、“四分衛”和“亂彈”的搖滾秀,亦讓人重溫十年前台灣搖滾樂曾經的熱血。鳳飛飛的紀念部分,更因為大量資料的現場回放,龍應台的致文,以及家屬的電話採訪,不禁帶人重回那個優雅而雍容的八十年代。那,也是台灣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
一邊是歌唱得已經近“妖”的林憶蓮,一邊是在氣象界比在歌壇名聲更大、聲音還處於調校期的蕭敬騰。一邊是老歌老人老場面,一邊是新人新曲很陌生。這是金曲獎的尷尬,也是台灣流行音樂的尷尬。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