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3, 2010

中國新聞週刊 : 又見歌姬林憶蓮 打開25年的情感明信片

2010-04-22

25年間,林憶蓮以歌揭示都市愛戀的各種灰暗地帶,定格浪漫愛情故事下一道道並不完美的傷痕;25年後,林憶蓮把唱歌變成了歌唱,也幫我們積攢了一套濃淡不等、主題為都市傷情的人生明信片

文/邱大立

4到5月間,華語樂壇一位位久經沙場的實力唱將魚貫而出,接連開唱:庾澄慶、陳昇、伍佰、張信哲、潘美辰、齊豫、潘越雲、于台煙、曾淑勤、黃小琥、萬芳、南方二重唱、王海玲……在2010春夏之交,這些80年代出道的歌手和今天活躍的80後大軍正在進行一場貨真價實的猛烈對撼。

而最終勝出的,絕對是那一首首深入人心的歌。4月17日,林憶蓮“一0憶蓮”北京演唱會在首體舉行。當晚,現場1萬8千個座位的座無虛席證明瞭她的彌久影響力,這位曾牢牢統領華語樂壇3個時代的天后再次使出渾身解數,優雅地遊弋在自己的經典、別人的大熱和電影的主題曲作品中,演繹了一齣華語音樂全盛時代二十余載時光奏鳴曲。

她唱自己的成名曲《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她也唱本不屬於她的《滾滾紅塵》;她唱非主打歌《春雨》,也唱當紅新人盧廣仲的《我愛你》。令人欣慰的是,不管她唱什麼歌,都絲毫不顯得刻意,她以一種從容的心情梳理往事中的自己,也以一臉欣喜的表情詮釋今天愛的進行時。她將一切都碾磨得那麼自然光滑。

演唱會尾聲,全場合唱一首《生日快樂》,為林憶蓮9天后即將到來的44歲生日提前祝賀。44歲,林憶蓮真正唱到了一個歌姬的時代。而她即將縱貫2010的巡迴演唱會的一個主題是“單身女子的時代曲”。

單身女子,這是一個有點敏感的人群定位,但也已經是今天社會結構的一個強勢組成部分。單身女子的愛如何期待?情怎樣出行?林憶蓮用自己的切身體驗展示了這一群落的情感軌跡。她于1985年4月發表第一張同名專輯,“一0憶蓮”也是為了紀念林憶蓮踏入樂壇 25週年的一場特別主題策劃音樂會。1985年,她19歲,2010年,林憶蓮是一位獨自撫養12歲女兒的單身母親。25年間,她又超越了多少前輩,似乎找不到第二個可比肩例子。

她的歌,從來沒有刻意地實驗過,總是非常平靜而溫柔地觀察著大眾的神態,揣摩著都市男女動搖的心事。在一股無法解釋的執著中,一個歌手對歌的愛,並沒有成為往事,反而變成了一種呼吸。25年,林憶蓮把唱歌變成了歌唱,也幫我們積攢了一套濃淡不等、主題為都市傷情的人生明信片。

揭示都市人心靈情感變遷

林憶蓮至今已出版了112張各種類型的唱片,語言橫跨國粵英日,2000年被香港《大公報》評選為香港20年來藝術成就最高的女歌手。她是一位從一開始就不希望自己演唱的歌都是複製的唱片工業流水線的罐頭,所以即使在本地創作力並不穩定的80年代中期,也努力讓自己每一張唱片走概念專輯的路線,而每一個主題都緊緊追隨現代人的心靈情感變遷。

1985年的《愛情 I Don’t Know》特寫未成年人面對愛情時內心的搖擺,卻還要強裝鎮靜;1986年的《放縱》,探討現代人如何把精神的空虛麻木轉化為肉體的夢遊與放縱;1987 年的《憶蓮》,繼續追蹤現代心靈的迷亂疲倦和激情的枯竭;1987年的另一張《灰色》,讓林憶蓮晉陞香港一線女歌手行列,作品跳轉為分析人徘徊于愛情與背叛時,卻仍惦記愛的洶湧;到了1988年的《Ready》,林憶蓮開始向梅艷芳“挑戰”,第一次為香港流行音樂融入爵士和R&B元素,主題探討力度繼續深化——當人的感覺簡化為自覺,想像抽搐為抽象,所謂浪漫和快樂的空間也就剩下了醉生夢死;1988年底,林憶蓮從新力音樂跳槽到盛產新音樂的華納唱片,發表的《都市觸覺I》是林憶蓮歌唱生涯裏著名的三部曲之一,這時候,她的新表達主題繼續深入到流行音樂表達主題的一個裂縫——偷情。她毫無爭議地成為香港探討現代人慾望話題最大膽的女歌手。在這條路上,後來又閃出了另一匹黑馬,劉美君。

時至1989年10月,再下一城的《都市觸覺2-逃離鋼筋森林》讓全香港對林憶蓮徹底刮目相看。這張專輯的發表正趕上香港80年代末移民潮高峰。彼時的香港人,對香港的未來沒有什麼信心(香港創作歌手夏韶聲1988年亦發表過一張透視港人複雜心態的專輯《說不出的未來》),人人都強烈感受著都市高速競爭下巨大的壓力。在從沸點到冰點亡命天涯般的冷酷驅趕中,人們只剩下了衝動,而遺棄了感動。在現已過世的林振強填詞的歌曲《逃離鋼筋森林》裏,林憶蓮感性地唱道,“人亡命去競爭,輸贏都失去靈魂。當心裏滿是塵,當都市霓虹空繽紛,將一個你將一個我都幽禁。”這時候,林憶蓮終於站在了香港女歌手的頂峰——她當時的聲名已經超越了比她大4歲的大姐大梅艷芳。

1990年夏天發表的《都市觸覺3-Faces & Places》是都市觸覺系列的完結篇,也被譽為最完美的一個樂章。它詮釋的主題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心情。一個人走過的地方越多,相遇的人越多,內心卻越孤單。為何經歷的事越多,記住的卻越少?當熱情越來越傾斜時,那最後一層動人的是什麼?《埃及玫瑰》書寫物欲橫流的都市風情,《夜生活》質疑現代人酷愛深宵四處尋找刺激與新鮮,卻不感悟真正溫暖的星光和生命的光輝原是在家中。《匆匆》唱出的困惑是,人人都忙得沒有空,可個個內心滿是破孔;不需要溝通,只需要放鬆。每個人都不會因被機器操縱而心痛,生命是曲是折,是發是泄,是起是跌,是苦是澀,是挫是折,是愛是切,已沒有人再在乎。這張專輯的前言寫道,“這是一個不是完結的完結篇,更多的東西需要我們自己在生活中去體會。

她不療傷只揭開傷痕

我們的內心是如何變軌的?我們的情感是如何越軌的?我們的愛戀是如何分軌的?我們的幸福是如何脫軌的?我們的理想是如何臥軌的?在20年前,一個叫林憶蓮的香港女歌手在以歌作答。

90年代開始,偶像之風刮遍華語樂壇,包括香港。原本最重視獨特音樂創作的華納唱片也沒能免俗,他們決定把葉倩文捧為華納的新一姐。被冷落一邊的林憶蓮踏出了她歌唱生涯最具決定性的一步——去台灣發展。

1990年的聖誕,林憶蓮第一張國語專輯《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在飛碟發表,專輯在亞洲賣出了200 萬張。在上世紀90年代,林憶蓮和杜德偉並肩成為在台灣發展最耀眼的香港男女歌手。九十年代初,香港明星爭先恐後推出國語專輯,連三級片影星葉玉卿、葉子楣也不甘示弱。而此時林憶蓮在作品主題上批判色彩已大大減弱,如果她在80年代粵語黃金時代作品的光澤是冷艷的,那在90年代她的國語作品已轉向了溫暖。不過依然保持了一種歌唱的慣性,就是定格浪漫愛情故事下一道道並不完美的傷痕,並告訴你要學會自我療傷。

林憶蓮在90年代國粵語雙棲發展。1991年12月發表的概念專輯《野花》在2000年被香港《大公報》評為20年來香港最佳大碟第一名。1993年,林憶蓮從飛碟唱片跳槽至滾石,揭開了她的國語全盛時代。在李宗盛等金牌製作人的援助下,她的國語作品繼續深入挖掘都市愛戀的各種灰暗地帶。林憶蓮在這條路線上跋涉的路途遠遠超越了台灣本土最知名的女歌手:《我只是個不擅等待的情人》《危險關係》《不必在乎我是誰》《傷痕》《夜太黑》《鏗鏘玫瑰》(林憶蓮自己作曲)。踏入21世紀後,滾石唱片的聲勢已大不如前,林憶蓮轉簽維京唱片,作品依然延續都市情感癥結的解析,《沒有人抽煙》《重遇》《默讀傷悲》《詞不達意》……而在北京演唱會上,林憶蓮已經唱了她的新歌。

或許,屬於她的音樂的第4個時代已經打開。林憶蓮,這位華語樂壇的都市情感代言人還會怎麼來表達新世紀的現代人的情感傷痕?

1 comment:

Unknown said...

真是一篇正確性高又深入的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