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7, 2013

信報財經新聞 : 歌手變社會發聲平台 林憶蓮超音樂對話

2013-04-17
編者按:去年9月,林憶蓮推出第十一張國語專輯《蓋亞》,半年下來,她的《蓋亞》已由流行曲提升至一種生活態度,而她也已超越一位女歌手的職能,成為社會發聲的平台。《信報》找來二十多年前開始追蹤林憶蓮音樂腳踪的理性「蓮粉」,跟她來了一場超越音樂的對談。還有各界人士對《蓋亞》和林憶蓮的評價。

我必須承認,1985 年,我第一次見到林憶蓮的時候,對她是沒有太大好感的,因為她不屬於當時歌手的慣性出落。往後我也必須承認,我對她的感觀,在她由這個猶如侏羅紀的首個回合後作了多次策略性蛻變後,是每天愛她多一些。而到2013 年,我更不能否認因為她,我的耳朵根本無法接受某些標準以下的聲音,嚴重程度,其實是禍延至整個香港樂壇。我最終要承認,我是一個「蓮粉」!
二十八年,在於任何一個歌手,都已經是熟齡以外的事,同期出道可以橫跨四個十年而還屹立在樂壇的,除了她便是張學友。在香港這個特異社會,捧一物治一物都眾志成城的情況下,我更有理由相信,我當年押在她身上的這一注是押對了。
連我都由當年的慘綠少年步入了中年,改變在於任何一個人都有其必要性。除卻音樂,歲月好像又沒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大痕迹。
就看她差不多舉行了兩年的環球巡唱吧,慢歌當然盡顯唱功,兩節差不多四十分鐘的舞曲,都在氣也不喘的情況下大手成交。而最使人驚嘆的其實是她的狀態,說什麼都四十有好幾,但無可否認,現在是出道以來,最fit的林憶蓮。
不懂唱歌的日子
「我每天都做運動做瑜伽,這除了令身體健康皮膚狀態能夠保持以外,也使我潛藏在內的爆發力一再提升。」這樣說來,好像今時今日的憶蓮,在沒有歲月痕迹之餘,意識形態也每創新高。那麼走過來的歲月,是否就是讓她在今時今日完全無可取代的注碼?
1985至88年的CBS歲月,憶蓮說是在由不懂得唱歌到明白發生什麼事之中渡過。過渡了首張同名專輯的信心盡失,她說之後的每張專輯都是在不同學習中完成。
「其實那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日子,因為自己根本不懂唱歌,每天都像在密集地訓練之中。那時每天要上不同的電視節目,重看《歡樂今宵》/《勁歌金曲》等的表演,除了反白眼之外,都會好懊惱自己的表現,然後加強各種訓練,以及想盡方法去減肥。那時是好有壓力,因為要知己知彼,知道自己天生的才華不多,但每天都要努力使自己感覺有進步,所以好享受那個初起步的過程。」
得心應手的年代
華納時期的五張專輯(1988-1991 年),絕對是憶蓮上位的五張完整專輯,那時在季選之中總有她的份兒,而她的進步也不只是音樂,還有styling,還有意識形態,林憶蓮三個字一個人,彷彿在那個時候是一個潮流指標。
「其實當時我並不是很有什麼企圖心,我好高興那個時候遇到了好多好有潛質而又好有爆發力的夥伴:許願、永亮、林振強、周禮茂、毛澤西等等。其實那是可一不可再的組合,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及創作意欲而每個人都好想去發展和表達。我們這個團隊每天都在創造,在不停嘗試之中我們看到很多不同的可能性。這對我其實是一個很難能可貴的經驗。尤其是因為我來自一個真的使我不懂去表達的家庭,我其實感激每個每日都在inspire我的人,因為每日都好像遇到使我增進閱歷的eye opener!」
到達瓶頸的歲月
大概現在林憶蓮最死忠的粉絲,都是在她華納時期開始喜歡她,因為她提供了香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次音樂team work。
當憶蓮宣布加盟華星(1992-1994年),其實那是好使人奇怪的憶蓮歲月。
「那個時候又要做廣東、普通話、日語、英語專輯,老實說,我是覺得好累,也覺得那個時候還要每天突破自己,是一件使自己不知所措的事。因為我自己知道天生不是一個真正歌手,所以我好在意自己的表現。我不是一個愛比較的人,但因為那時的樂壇,出席一個頒獎典禮都已經是一件競爭的事,所以我也不能免俗也不可被人看低。但其實我一直覺得不太懂這個所謂的遊戲規則,也覺得自己其實由始至終是一個邊緣人,所以每天都覺得好吃力。」憶蓮的「滾石」徑,時為1992-1999年。
「其實那是一個比我想像更大,larger than life 的學習徑。當我以為知道唱片的運作,在滾石的年代,其實我做得最多的是開會和唱歌!
開會是每天的事,在談論之間,我明白了管理一個市場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那個時候,我以為自己已經好會唱,但原來自己的普通話完全不管用而要從新學過。後來就是唱法,原來一首歌要在討論之中唱超過一百次,當我還沒有明白為什麼這個那個版本他們都不收貨的時候,我有曾經沮喪過。但後來我明白了,也對我後來以現場演唱為主的歌唱事業,其實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為我完全明白我在那一個情況那一個場合應該怎樣唱同一首歌。」這個時期,有得有失,最令人有爭議的是《感覺完美》專輯。
「這其實是一件很實驗的事。李宗盛從沒有在香港做一張全廣東話專輯,所以這是一張充滿了挑戰的專輯,但無可否認,整體就是有點混亂。」
音樂與個人經歷
Virgin及金牌大風年代(2000-2007年),當初幾乎被憶蓮篩掉了的《至少還有你》令她橫跨三個十年都有高峰。個人認為,這個時期的憶蓮作品真的有好有壞,其實那是她一個風格轉型的伏線。
「我好喜歡《原來……》這張專輯,和Jim Lee 的合作又是另一個學習的過程。那個時期開始,音樂在於我是變得愈來愈個人化,我的選擇我的表現其實都是反映着我的經歷。那時候正值自己喪親,就要用好大的意志再去投入音樂,也其實有自我療傷的作用。」之後在2007 年,她開了一個敢情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Live 2007。
「就是因為我在不停immerse自己在不同音樂之中,所以就利用那個機會去試試再創造。其實近幾年,我都沉醉在一些音場(soundscape)很特別的音樂作品,而這個也是做《蓋亞》專輯的伏線。」究竟「蓋亞」的意念是怎樣開始的?
「要是沒有常石磊,我想大概我就做不了這張專輯。他和其他監製最大的分別是他也是非常沉醉不同音場的作品,而他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歌手。就是這樣,兩個瘋的人走在一起便一見如故一拍即合,我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一起尋找一個我們共同肯定的sound。途中我們有單打獨鬥,也有找很多不同的樂手,就是要找出每種可能性。」專輯出版以後,評價幾乎是兩極性:一方面整個大中華區的樂評都對專輯推崇備至獲獎連連,另一方面就有很多忠心的粉絲說,不知道林憶蓮在做什麼。
「這個我完全明白,因為我已經做了二十八年,我要有一個很大的理由去驅使我再走下去。我知道它的實驗性有朋友會失望,但我也無能為力,因為現在我的音樂都是很個人,也有一種自我的indulgence在其中,我是不會再做一些什麼概念和有既定主題的專輯。今時今日大家再聽到的就是活在當下的林憶蓮,full stop。」她這次MMXI至MMXIII的巡唱走了二十多個不同城市,由大中華到東南亞也遠至歐美。之前訪問她的時候,她說做人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embrace自己,那現在呢?
「我覺得,其實做人做到每個階段,不止就是要把經驗總結沉澱再升華,而是要對自己定時有一個retreat,那便可以繼續下去,永遠可以找到使自己愉快的生命亮點。」看來,關於她的一切應該還是陸續有來,我們且拭目以待!
「蓋亞」的答客問
1. 那一年開始喜歡林憶蓮?
2. 為什麼喜歡林憶蓮?
3. 怎樣看《蓋亞》這張專輯?
倫永亮(林憶蓮華納年代City Rhythm的掌舵人,歷年林憶蓮演唱會的音樂總監)
1. 1987 年,當我聽到她可以將Pepsi & Shirley的Heartache 改成《灰色》後。
2. 我喜歡她,因為她真是唯一可以將中文歌做得那麼西化的女歌手。
3. 是香港歌手至今可以做到最有創意的專輯,是一個在我們年代還那麼有前瞻性的歌手。常石磊給她編了最好的曲,而憶蓮也做了非常使人振奮的vocal。
包以正( 亞洲首席結他手,林憶蓮幾次演唱會的樂手)
1. 我八十年代有聽過她的歌,但要到九十年代一次合作才喜歡她。
2. 那一次,她面對鋼琴家Ted Lo的高難度要求也游刃有餘,我從此便對她另眼相看。之後和她合作,看到她面對每個要求都能一一做到,完全是嘆為觀止。
3. 真的是好的專輯,但我不能客觀,因為我有份參與其中一首作品《紅眼眶》,哈哈!
Ida Wong (著名演唱會監製,林憶蓮和王菲的御用監製)
1. 九十年代我還是一個學徒就已經和她合作,但要到2002年我才真的喜歡她。
2. 因為她尊重每一個和她合作的團隊,而我也覺得她愈唱愈好,她的與時並進也使我獲益良多。
3. 一張非常powerful而絕對是突破的專輯。
古育仲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指揮)
1. 八十年代我離開了台灣到美國讀書,第一次聽《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專輯,令我驚為天人。
2. 就是她對音樂的那份執着,那是整個華人樂壇都沒有的,那種感情,也是無出其右。
3. 我可以用我的音樂知識去仔細分析,但其實她是做了一次很破格的實驗。因為每首歌都不一樣,但放在一起就非常完整。
柯佩君(台灣雜誌編輯,寶島蓮粉)
1. 1990年,當時是六年班。
2. 當1991 年我聽到她的《瘋了》,真的有被雷殛的感覺。她可以掌握任何曲風,而在歌曲中我感到她和我的connection。而也是這種感覺,我感到她給我支持的力量。
3. 這是一張前衞而可以經時日去發酵的專輯。我不覺得《蓋亞》是偏鋒,而是覺得它會是在一段時間以後,人們還會深思的專輯。
藍朗 (中學教師,香港詩人及蓮粉)
1. 1991 年聽到《瘋了》,誓要和她有深交!
2. 喜歡她的真/感性/冷靜/勇敢/堅持/多變/求新/脫俗,而影響我最深的,就是她影響了我的創作。
3. 這是她的另一個巔峰,意境反映時代也有對混沌社會的控訴。或許她說自己走了偏鋒,但我仍會期待她下一個蛻變。
謝嫣薇 (駐港馬來西亞名作家)
1. 《 假如讓我吻下去》,1993年。
2. 她的感情豐富,除了是和歌藝同樣好的歌手的分水嶺,是她有她底更獨立和明敏的智慧。
3. 完全是升華之作,因為在向內探索之餘,歌藝更臻自然。
葉榮生(新加坡美食家,林憶蓮《上海回味》的出版人)
1. 我在2002 年正式認識憶蓮,是因為1991年《野花》專輯對她有好的印像。
2. 這張專輯的東西交融令我突然喚醒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她在2007年做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演唱會,從沒有人喜歡到得到所有稱讚,她完全明白自己應走的方向。
3. 她是一個不會妥協的歌手,所以在停滯不前的當兒,交出了這張在歌唱和音樂風格上非常突破的專輯。
John Liu(「我們的林憶蓮」網主,香港蓮粉)
1. 我1990及1991年聽了她的《夢了倦了瘋了》及《野花》,覺得驚為天人。
2. 我喜歡她的真, 她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字都發自內心。
3. 我一直聽外國音樂比較多,所以覺得《蓋亞》好容易接受,因為它音樂的宏大和瞭濶,也因為她這次的唱功,是我覺得她最收放自如的一次。
Jonathan Kong( 設計師,居美蓮粉)
1. 1985,就由開始到現在。
2. 她可能是在階段與階段之間進步最快的女歌手,而無論任何階段,她的聲音都能觸動心靈。
3. 這張專輯橫跨了不同的音樂類型,在愛、寂寞、信仰之間,我感到好像進入了她內心深處。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很認同倫永亮,憶蓮的曲風和唱腔就是西化;雖然有很多人覺得蓋亞有些歌曲很像王菲,其實聽頭一兩次我都有同感,但係聽落就係好唔同,就係倫永亮所謂的西化,少一些鄉土情懷嘅風味!